往雁门关增兵六万,只是皇帝在有现成机会、理由的情况下,顺水推舟做的一种分化赵氏军权的策略。
他安思明这个防御使的职位,就是因此应运而生。
要分化赵氏军权,直接让其它将门,带着大军来雁门关,那行为就太过直白露骨,必然引起赵氏不满、反抗,在赵玄极是大都督的形势下,难以推行。
用他安思明这个寒门将领,就要方便得多。
他来到雁门关,就是为了一步步掌握雁门关军权。最不济,也要达到能跟赵氏分庭抗礼的地步。
就像孙氏、石氏共同把持山海军一样,他要拉拢雁门军中的所有寒门将领,让雁门军变成由以他为首的寒门势力,跟赵氏共同说了算的军队。
而这第一步,就是建立威望,稳固地位,赢得寒门将校的认可。
别人不知道,作为皇帝心腹,安思明可是很清楚,去年代州之事,皇帝其实是乐于见到的。
如果没有这个机会,赵氏经营了百年的雁门军铁板一块,皇帝根本没可能往雁门关安插自己的势力。
从这个角度上说,萧燕的细作之事,其实并没有让皇帝那么恼怒,因为这实际上是给了皇帝又一个,往雁门关增兵的机会。
这回大军出征草原,更是皇帝求之不得的好事。战争,军队需要战争来建功立业,竖立权威,确保地位,将门如此,寒门将领更是如此。
将门子弟,没有军功,也就是斗不过文官而已,在军队内部,依然可以在自家那一亩三分地上,平步青云。
而寒门将校,没有军功,拿什么去跟将门子弟相争?凭什么在军中拥有实权,占据要职,形成自己的势力?
立功,安思明迫切需要立功,皇帝迫切需要他立功。
可是军功不易得,战争又是文官们反对的。
正好,眼下有个不知死活的北胡部族,对大齐不敬,这就给了安思明跟皇帝望眼欲穿的良机。
当安思明离开雁门关时,他内心充满对赵玄极的异样感谢,对方没有留他守关,而是让他能亲自上阵立功。
原本,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,天上掉下的这块馅饼,马上就要吃到嘴里,安思明暗地里是乐不可支。
可谁曾想,到了战场,他骤然发现,在他眼里只是一颗颗人头军功,等着他去收割的北胡军队,竟然强得离谱!
先锋一战,大军苦战惨胜,折损万余将士。
这是安思明做梦都没有想到的。
盘子里的鸭子不是煮熟的,也就罢了,鸭子竟然还能吃人,这就让人始料不及了。
北胡军队怎么会变得这么强?
他们何时这么强过?
这跟他们先前预计的情况,完全不一样!
安思明有些失措。
到了今日,到了此时,自己的部曲攻不下黑石谷关城,这也就罢了,还表现得比雁门军差,这让安思明不能不心急如焚。
自家人知自家事,安思明有苦说不出。
作为寒门将领,在没有战争的时节,他能在四十多岁的年纪,成为十六卫大将军之一,而今又成为雁门关防御使,走得是什么路子?
幸进而已。
全靠皇帝宠幸。
这是不被很多世人认可,甚至被那些大臣、清流唾弃的道路。
别人说他阿谀奉承,只知道谄媚皇帝,都瞧不起他。没有功勋的安思明,又确实无法证明自己的实才。
他的地位很不稳固。靠皇帝宠幸得来的地位,一旦哪天失去皇帝的宠幸,今天他所拥有的一切,马上就会被人替代。
所以他才格外渴望这场战争。
所以这一战,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输。
“必须攻下关城!”安思明咬牙下定决心,无论付出多大代价,他都必须取得攻下凤鸣山第二道防线的首功。
只要能率先攻入黑石谷,他的地位就稳了大半!
自此之后,他的这份显赫战功将被铭记,成为他人生的光辉篇章,不会再有人瞧不起他,随时都想取代他。
好在到雁门关来任职,因为任务重大的缘故,皇帝相应的也给予了他大力支持,他的嫡系部曲中,就有大量寒门修行者。
这些寒门修行者,都是他在皇帝的支持下,从军中精挑细选的可造之材,辛苦训练、调教了多年的心血,是他跟皇帝推行大计的基石!
这些寒门修行者之多之精锐,让他嫡系部曲中的修行者战力——纸面战力,远胜雁门军不说,更是比北胡军还强!
打铁先得自身硬。在安思明心中,他的这支嫡系部曲,承载的是艰巨而伟大的使命,所以理应强大无匹,为天下至锐之师!
而现在,这支部曲,也是安思明的全部希望所在。
站在军阵前,安思明锐利的目光,扫过眼前一个个寒门锐士,声音犹如金戈交鸣:
“从被选中的那一天起,你们就已经知道,你们的使命是什么,将来要面对的是什么!
第一版主